為甚麼蠔很重要

常常被忽視的蠔,是我們海洋無名英雄

蠔的生命始於微細自由浮動的幼蟲,年幼的蠔尋找適合的堅硬表面依附 –– 最好是成年蠔的蠔殼上 –– 繼續成長。隨著時間流逝,越來越多的幼蟲依附著並生長,蠔在彼此之上建立起大而密集的群體,這就是蠔礁。

蠔礁為自然和人類提供了眾多好處。一隻蠔每天就能過濾200升海水,幫助改善我們海洋的水質。魚類、蟹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在蠔殼中找到食物、庇護和繁殖場所,根據一項在香港進行的研究,蠔礁能提供的生物多樣性比泥灘高出六倍

香港及珠江口的蠔礁文化遺產

蠔礁曾在珠江三角洲廣泛存在,但在唐朝(618-907年)期間開始有了重大變化,這一地區的人口迅速增長,導致大量土地被開墾以供農業使用,導至森林被砍伐,沉積物增加。蠔礁棲息地被破壞,為控制水源和農業而建的堤壩改變了自然海岸,並增加了河流中的泥沙,這些令蠔難以適應。

除了食用蠔,利用蠔製造石灰的做法已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。通過燒燬碳酸鈣材料(如貝殼)可獲得石灰,這對於建築和農業等各種行業非常重要。然而,具規模的大量提取貝殼導致了蠔礁棲息地大規模地喪失。香港的古代文獻顯示,早在唐朝時期,沿海的蠔就已被大量開採以用作生產石灰。

到1900年代初,珠江三角洲每年生產成千上萬噸的石灰,澳門到江門地區的貢獻尤為顯著。在香港,記錄顯示有大量的勞動力和船隻專門從事貝殼採集,以支持著鹽的生產和建築等區域經濟。

Image © Kyle Obermann

蠔是人們重要的食物和收入來源,特別是在香港,700年的蠔養殖業是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。在未來,蠔礁也可為城市提供保護,以抵禦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的越來越嚴重的風暴潮。

全球85%的蠔礁已經消失

不幸的是,蠔礁是地球上最瀕危的海洋棲息地,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全球減少了85%。香港也不例外,過度捕撈、污染、沿海開發和管理不善,使大部分蠔礁遭到破壞,導致依賴這些礁石的物種和蠔民苦苦掙扎生存。此外,城市內並沒有貝殼回收計劃,水產養殖和餐廳產生的蠔殼經常被丟至堆田區。

Image © Kyle Obermann